线下股票配资 现代服务业是制造业“聪明的大脑”和“起飞的翅膀”
从现代服务业“大脑”和“翅膀”之喻线下股票配资,看——
制造业向高级化演进的驱动系统
胡
继
亮
华中师范大学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
【阅读提要】
■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,是我国破解核心技术“卡脖子”难题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、强化服务业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的一种战略选择。
■“聪明的大脑”体现知识密集型服务的认知革命价值,“起飞的翅膀”彰显功能型服务的能级跃升作用,二者共同构成制造业向高级化演进的驱动系统。
■以“人工智能+”为纽带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向融合,是激活产业创新动能、重塑发展优势的核心路径。
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边界
已从“泾渭分明”
转向“渗透交融”
湖北日报全媒记者: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,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内容、流程和产业特征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。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具有怎样的内在关联?
胡继亮:从产业范式变革的动因来看,科技进步始终是推动产业形态演化的核心动力。回顾产业发展的脉络,不难发现,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机械化生产以来,技术创新的迭代周期持续缩短,产业分工逐步走向高度精细化、专业化,在这个过程中,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边界逐渐从“泾渭分明”转向“渗透交融”。
当前,全球产业格局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价值链重构,一些发达国家凭借技术垄断优势,通过强化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抢占产业制高点;发展中国家则依托要素成本优势加速承接中低端市场,这种“上下夹击”的竞争态势使中国制造业面临“双重挤压”。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深度融合,是我国破解核心技术“卡脖子”难题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、强化服务业对经济增长支撑作用的一种战略选择。
从产业发展规律来看,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关系经历了从分离到融合的演进过程。工业化初期,受制于生产技术的初级形态,服务业以仓储运输、简单维修等辅助功能存在,是依附于制造业的;进入工业化中后期,随着分工深化与技术复杂度提升,生产性服务业从制造业内部价值链中分离出来,逐步专业化并反哺于制造业;进入数字化时代,新一代信息技术重构产业要素配置方式,数据成为关键生产要素,打破了产业间的物理边界,并催生“制造业服务化”与“服务业制造化”的双向渗透。因此,“两业”深度融合是技术革命推动产业要素重组的必然结果,符合全球产业形态向高级化演进的普遍规律。
两大功能是一体的
服务业对制造业的质变赋能逻辑
湖北日报全媒记者:你对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关系的分析作了比较深刻的分析。有一个形象的说法是,现代服务业是制造业“聪明的大脑”和“起飞的翅膀”。从生物学上讲,大脑是高度复杂的器官,负责调控思维、运动、感觉、记忆等所有生理和心理活动,翅膀是飞行器官,其骨骼、羽毛及肌肉构造适应空气动力学原理,能确保高效移动。对现代服务业之于制造业的这两大功能的比喻,你怎么看?
胡继亮:现代服务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为支撑,建立在新的商业模式、服务方式和管理方法基础上的服务产业,既包含科技服务等知识密集型业态,也涵盖现代物流、现代商贸等功能升级型领域,它的核心特征是通过要素重构与效率革命赋能实体经济。
在我看来,把现代服务业比喻为制造业“聪明的大脑”和“起飞的翅膀”,深刻揭示了服务业对制造业的质变赋能逻辑:前者体现知识密集型服务的认知革命价值,后者彰显功能型服务的能级跃升作用,二者共同构成制造业向高级化演进的驱动系统,是全球价值链重构中产业竞争力生成的核心范式。
比如,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科技服务业,就是先进制造业“聪明的大脑”。在数据驱动下,科技服务通过数据挖掘和智能算法构建起制造业的神经单元,对生产制造全流程进行“精确诊断”和“科学预判”,发挥中枢神经系统的控制作用,让制造业更“聪明”。依托人工智能技术,科技服务平台能为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提供数据决策支持,预测产业链需求并协同物流,提升供应链响应速度。这些服务不仅能够优化生产流程,更能促使制造业向高端跃迁,引领技术创新和产品迭代、研发。
比如,越来越多的制造业企业已经不只是传统的终端产品制造端口,而是向提供“产品+服务”的服务型制造转型。通过加大制造过程中的生产性服务要素的投入,提升制造过程中先进技术、数据信息以及智能化的含量,可以极大地提升先进制造业的生产效率,加快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起飞“速度”。包括文化旅游、金融在内的一些现代服务业,具备低污染的特性,在与先进制造业融合的过程中,也会通过不断地变革淘汰落后产能,提高资源配置效率,让先进制造业向绿色化发展,有助于提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腾飞“高度”。此外,借助现代服务业的低成本、高效率优势,先进制造业能够大大降低生产成本、人力成本,扩大生产规模,从而进一步提升经济效益。现代服务业通过提升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速度、高度、效益,这就是“起飞的翅膀”所包含的深意。
“两业”融合关键在“融”
在抓重点破瓶颈中
打开更大的机遇之门
湖北日报全媒记者: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高地,湖北应该重点把握什么方向、突破什么瓶颈?
胡继亮:近年来,我国“两业”融合步伐不断加快,但也面临发展不平衡,融合发展的范围不够广、程度不够深、水平不够高,企业间、产业间的协同性还不强,融合发展效益没有充分释放等问题。与此同时,还应认识到,“两业”融合的过程还会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刻变化而不断演进、升级,是一个主体多元、路径多样、模式各异、动态变化、快速迭代的过程。
这些年,湖北聚焦光电子信息、汽车、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,同时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、培育生产性服务业聚集区等,加快构建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这种立足本地产业基础的实践路径,既能激活传统制造功能,又能培育新增长点,为在“两业”融合实践中走出特色鲜明的湖北路径,打下了坚实基础。
这几年,国家在抓“两业”融合的试点,一些地区也在发力。作为长江经济带承东接西的重要枢纽,湖北拥有完整的工业体系和雄厚的科教资源。我认为,湖北聚焦文化旅游、现代商贸、现代金融、现代物流、科技服务这五大现代服务业领域,努力打造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高地,构建具有湖北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,包含着对时代大势的深刻判断,并对此适时作出反应,这是基于对自身优势及产业家底的清醒判断。在这方面,湖北是能够“试”出一些东西的,抓好了,既有利于自身发展,也有利于为全国作贡献。
“两业”融合关键在“融”。在具体推进过程中,应当重视“人工智能+”应用不足导致数智化转型受阻,双向融合存在产业边界壁垒,新业态培育困难,主体引育存在短板,融合动能不足等问题。
比如,传统制造业和中小企业在推进“人工智能+”时,常受技术门槛高、算力成本贵、数据质量不一等制约。中小企业规模庞大,但不同程度面临数据应用能力薄弱、融资渠道不畅等问题,难以独立推动数智化转型。当前地方“两业”融合试点多聚焦单一企业或园区,缺乏跨区域、跨行业的协同机制和区域特色意识,部分融合实践尚未形成可以广泛推广的经验。找准发力点,蓄力攻坚,更大的机遇之门就能打开,更多的增长之点就能出现。
“高地”具有双重含义
为汇聚新动能涵养
“热带雨林”的生态
湖北日报全媒记者: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高地,其实就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高地。在行动路径和具体举措上你有什么建议?
胡继亮:一般讲,高地是指地势显著高于周边地区的区域,具有地理学与战略学上的双重含义。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高地,也具有双重含义: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上具有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厚实基础和强劲动力,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上具有较高的特色性和显示度。
以“人工智能+”为纽带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双向融合,是激活产业创新动能、重塑发展优势的核心路径。应当通过数智化转型重构生产要素配置方式,以业态创新打破产业固有边界,为汇聚新动能涵养“热带雨林”的生态,最终形成技术赋能、业态革新、生态协同的良性循环,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系统性支撑。
强化人工智能技术在“两业”深度融合中的应用。比如,推动制造业数字化、智能化与制造业服务化同步发展,以行业大模型为核心,建设“5G+工业互联网”平台;加快服务业全链条智能化改造,建立制造业服务化数据标准体系,破解“数据孤岛”难题,让数据流成为融合发展的“血管”。
以双向融合打破产业边界,培育融合发展新业态。鼓励制造企业服务化升级,对制造企业向系统集成商转型给予服务收入增量部分奖励;建立产业链服务化转型协同机制,推动标杆企业开放研发设计资源与改造经验,形成可复制的转型服务模式。引导服务企业向制造化延伸,设立科技服务产业化基金,对高校科研团队知识产权作价入股给予配套支持,提升技术成果本地转化率。
以主体引育激活融合动能,打造“两业”融合平台。重点扶持具备产业链整合能力的龙头企业,推动其联合上下游组建产业联盟,开放服务资源形成大中小企业协同格局;建立融合型企业梯度培育库,提供研发补贴与人才培训,形成各类主体融合的协同格局。搭建多元化平台载体,拓展融合实践场景。以现有园区为基础建设“两业”融合示范园区,推动制造车间与服务机构空间集聚;设立创新孵化基地,为跨界项目提供全周期创业服务,让融合场景在实践中持续迭代。
以重点突破打造示范标杆,因地制宜促进“两业”融合发展。分区域布局特色载体,立足区域禀赋,构建差异化示范格局。都市圈建设“智能工厂+生产服务”示范区,中心城市推进“服务平台+制造基地”联动,资源型地区培育“绿色制造+循环服务”项目。打造跨区域试验带,试点“飞地园区”模式,促进服务资源跨区域流动。培育县域样板,结合产业特色发展融合业态。
(湖北日报全媒记者周磊)线下股票配资
出彩速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- 上一篇:线下股票配资 1999!小米今天的mini新机,有点东西啊
- 下一篇:没有了